诈骗分子套路多 家有老人多防范
自2023年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监管部门及公检法机关重拳出击,聚焦与老年群体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食品”“保健品”等领域,从严从快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守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老年人辨识能力相对较弱,随着诈骗手段的花样百出,很多老年人还是容易落入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陷阱。为了全力守护好老年人养老的“钱袋子”,今天我们揭露一些常见的养老诈骗套路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
案例回顾
张大妈退休多年,平日生活节俭、待人友善。有一天她发现其居住的小区内开设了一家养生馆,馆内提供泡脚、艾灸等很多养生项目,于是张大妈就和几名老朋友抱着试试的心态进入了养生馆,馆内工作人员给其讲解了中医养生知识并推荐免费体验项目,还给老年人发放了鸡蛋、水果、虫草等礼品,又安排部分参加养生体验项目的老年人免费旅游、免费聚餐。一个月后,养生馆工作人员给张大妈等人推荐了一款名为“金方通圣牌扶阳抑菌液”的保健品,并发放宣传单、播放视频给张大妈等人详细讲解该保健品对治愈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等病症均有奇效,当天购买只需会员价1000元/瓶,多买或介绍身边的朋友购买,还能优惠和赠送养生疗程。张大妈听后觉得该泡脚液即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又能解决其多年的疾病困扰,一次性购买了10瓶。之后,张大妈回家向儿子述说了该产品,其子上网查询后发现其他省市已有相同类型的诈骗事件被曝光,张大妈的儿子随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张大妈的被骗经历告诫我们:
1.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天上掉馅饼的免费午餐,患有疾病及时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伪劣的保健品更会加重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2.遇事保持冷静,多调查、多思考,面对陌生人的邀请和承诺,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的情况,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轻信、不盲从,个人信息要保密。
3.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遇事多听取亲友意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后再做决定,包括咨询社区、子女、网络搜索等,家中亲属、子女平时也要与老人多交流、多沟通,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
4.一旦发现诈骗行为或不良服务,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提醒身边人避免上当受骗。
常见的养老诈骗套路
养生保健诈骗
诈骗分子打着“神奇中医偏方疗法”的幌子,通过免费体验养生疗程、送鸡蛋水果、免费旅游聚餐等,向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
养老服务诈骗
诈骗分子以投资养老基地、旅游考察、预售养老床位等项目为名,将老年人诱骗至所谓养老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进而以预售养老床位等名义非法集资。
金融投资诈骗
诈骗分子以“限量发行”、“绝世珍藏”等为名,吸引老年人进行投资,并承诺短期内实现“收益翻番”。同时,还利用“海外股权”、“天使投资”等新兴金融概念混淆视听,诱使老年人购买产品。
低价旅游诈骗
部分旅行社以低价游、免费游的噱头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在旅行过程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强制或诱导老年人以不合理高价购买商品。还通过降低住宿、饮食标准,或将各种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低价团费外,要求老年人另行支付高额费用。
冒充中奖诈骗
诈骗分子以热播电视节目组的名义向老年人发送短信,称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以获得奖金需交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黄昏恋诈骗
“黄昏恋”骗局其实是“杀猪盘”骗局的一种,主要针对独身老人,通过网络发展成网恋后,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随后予以拉黑,完成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
诈骗分子伪造相关证件和文件,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识和恐慌心理,声称要逮捕其子女,须缴纳保证金等为由,骗取钱财。
冒充亲友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信息后,伪装成老年人的家人、朋友,以发生交通事故等急需用钱为由,要求老年人向其转账汇款。
- 2024-03-26同居生子后又分手 孩子该何去何从?
- 2024-03-26种子种错地方,该由谁来担责?
- 2024-03-25饮酒后在餐厅下楼摔倒死亡,餐厅是否应担责
- 2024-03-18酒泉肃州区法院:情法并用巧调解离婚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