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抚养权,孩子为什么不选你
离婚后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这几乎是每一个即将破碎的婚姻关系中必然提及的重要问题。今天的文章不是一份法律指南,只是我,作为一位家事审判法官,亲历的三个真实故事。
《圣经列王纪》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法律故事:
有一天,所罗门端坐在神殿的审判席上,两位妇人为了抢夺一名婴儿,吵得不可开交,都声称自己是孩子的母亲,所罗门认真思索了一下,便吩咐侍卫拿刀来。他大声宣布他要公平解决案件:将活着的孩子劈成两半,两名妇人各得一半,完全公平。听到如此判决,一名妇人哭喊道:“我主啊,将活着的孩子给那名妇人吧,绝对不要杀了孩子!”另一名妇人则恶狠狠地说:“好啊,我既得不到,她也得不到,干脆一刀两半!”
于是,真相大白。所罗门将孩子判给了那位心痛不已却宁愿自己放弃也要保全孩子性命的妇人,而那位宁愿孩子一分为二也不愿对方得到的恶毒妇人,则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用现代法治的观点来看,这个法律故事中的司法行为是站不住脚的。但故事不仅是故事,那些出现在无数名画中的场景实实在在又真真切切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为争夺孩子,无数婚姻关系走向终结的父母,仍然 “彼此纠缠、相互厮杀”。
故事中的所罗门用他的智慧,竭力挖掘人性中的善与恶,从而去实现公正的司法审判。而我只能不断在法理与情理间判断,倾听孩子的内心呼唤,寻找真正适合孩子的那份爱。
但我不是所罗门!
1、撕裂:给妈妈写信的孩子
小明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没有抬头。
他说,他今年10岁了,上四年级,“今后愿意跟母亲,妈妈一起生活”,并正式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于是,这封简洁明了的“信”就随着他妈妈要求变更抚养权的起诉状,一起到达了法官的工作台。庭审中,爸爸一见到这封信,就说“我也可以让孩子写一封”。
于是,我决定自己与孩子谈谈。
小明对自己在什么时间段由谁照顾、抚养,对答如流。过程中,甚至体谅到了妈妈在外地时不能照顾的无奈,体贴到了爸爸开网约车的辛苦,并且再三强调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好,但是,对自己的学习都会着急并且动手打他。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抚养权归爸爸,他也明白地知道妈妈让他写“信”的目的。
可是,他说“我跟谁生活都很好啊”。
然而,真的都很好吗?如果很好,你为什么要加上一句“爸爸不敢过来,每次过来就吵架”,随后,又再次强调“我觉得爸爸妈妈都很好的”。这份“觉得”“很好的”是在向谁确认?
面对这样一个“圆滑”的孩子,一种酸胀感、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法律规定,父母对超过一定年龄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子女的意见。于是,很多的案件中,父母为了争夺子女,都纷纷向法官展现“孩子的意见”:要求孩子写明心声、要求孩子向法官宣读意愿、要求孩子与法官谈话。可是,你知道吗?心声可能被文字掩埋,意愿也并非一定要宣读,谈话更可能是空洞无物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年龄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别妄图去把持,因为你牵得走脚步,却牵不走心的方向。
请停止逼迫孩子去选择,因为他会被撕裂。
2、分离:说出对方名字的双胞胎
小亦和小君是一对漂亮的双胞胎,来法庭时差不多八岁。
他们出生后不久,妈妈因为忍受不了多次出轨的爸爸,无法与之相互扶持着共同抚养孩子,于是,将兄弟俩儿送回了远在他乡的娘家。
待妈妈回沪上班,只能每周末才能见到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坚持归来的妈妈,直至学龄不得不回沪入学。其间,据说爸爸有那么几次去探望孩子们,而且场面颇为温馨。回沪后,爸爸在工作之余,方便之时,也会配合妈妈接送兄弟俩儿。
然而,在这看似和谐的状态下,其实,爸爸妈妈已经成为法庭上对立的两方。对于俩孩子,妈妈坚持一起抚养,而爸爸却坚持要求至少抚养一个。
法庭上,妈妈说起俩孩子,忍不住怜惜,总感觉是自己让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对着让两兄弟分离的一审判决,泪流不止。
可是,爸爸也表达了自己对抚养孩子的努力,对前期缺席的无奈,孩子回沪后已经在尽可能的陪伴,带孩子们去探索属于男孩子的乐趣。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两个天使,父母各陪伴一个,似乎是一个公平、圆满的结果。
然而,这是公了谁的平、圆了谁的满呢?谁又是否还记得《天生一对》中,那对多年后意外相逢的“雀斑”小姐妹,哪怕性格各异,仍然莫名契合地想要一起生活。
我组织了一场社工参与下的调解。兄弟俩围着大圆桌画画,我们在分别与父母密谈后,又与两兄弟来了场时而童真时而“严肃”的交流。
小亦是哥哥,眼神始终带着防备,抿着唇不轻易出声;小君是弟弟,眼角总带着狡黠,小嘴巴哒哒响个不停,时不时做一下哥哥的代言人。
社工老师看他们喜欢画画,让他们画爸爸妈妈的形象。哥哥笔下,爸爸是大猩猩,弟弟口中,爸爸却是“王八蛋”(如果你在现场,你可能并不能感受到怨恨甚至厌恶,只以为这是某种没见识过的“蛋”);细数妈妈爸爸的优点、缺点,说爸爸“胡子扎人”也是没谁了,仿佛爸爸也显得那么可爱。
终于到了关键时刻,旁敲侧击、侧敲旁击,我们准备问问,俩小家伙最爱的人。设想过一直照料的外婆,温柔美丽的妈妈,甚至头发、装扮都很潮流的爸爸,可是,当听到两兄弟异口同声地说出对方名字时,心却莫名跳动了一下。他们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仿佛在说:因为一直有对方呀!
我们总以为,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们离不开我们,于是,我们在就他们随谁共同生活的问题而相互较量甚至撕扯时,肆意妄为地忽略了他们可能并不那么在乎你我。
谁的爱更让孩子安心?是一起玩耍打闹的兄弟、姐妹,还是清晨睁眼看到的奶奶外婆,抑或是临睡前轻抚他脸颊的爷爷外公。
请看见孩子爱的需求,别只看到自己爱的祈求。
3、忽视:给爸爸打零分的女孩
小雨是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漂亮姑娘。
初见时,眼神羞涩却很纯净,让人一眼就心生欢喜。本来,二审法官不太轻易找未成年子女了解他们的“意愿”。
可是,小雨的爸爸一直坚信小雨的真实意愿是与之共同生活,对一审法院没有问询十二岁孩子的意愿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对卷宗中多次去女儿学校纠缠老师、校长,要求探望孩子、与孩子一起吃饭的事实,直言是因为妈妈阻挠而不得不为之。
妈妈很坦然地说,她理解孩子需要父母共同的爱,也从不阻挠孩子与其父亲见面、交流,只是孩子很害怕她的爸爸。于是,在与妈妈多次交流后,我组织安排了社工参与与小雨的交流。
小雨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文静却还健谈。我们试图去寻找妈妈强加给她的意愿,却发现她眼神中确实充满了对妈妈的心疼、敬爱与崇拜:
她说,妈妈一个人两份工作,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辅导她的英语。
她说,妈妈也不强行给她报很多的课外辅导班,但是,当她真心喜欢钢琴时,省吃俭用买来了崭新、昂贵的钢琴,鼓励她坚持练习。
她说,她想成为妈妈那样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女子。
我们又试图去挖掘她对爸爸真实的感情。社工利用心理学专业优势,引导小姑娘给爸爸打个分。10分满分,你知道她的爸爸几分吗?
零分!
小姑娘很努力地试图去捡起曾经与父亲的过去,没有提起父母的争吵,没有透露哪怕一句妈妈或者外公外婆对爸爸的指责,眼中没有欢喜,也没有厌恶,只有胆怯:
她说,她快不记得小时候跟爸爸一起生活的日子了,只记得爸爸一直好严格,四五岁的时候因为不会两位数的乘法,被爸爸关在阳台。
她说,她跟妈妈回外婆家居住,爸爸经常在校门口等她,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老师也特别关照她,可是她并不想经常被围观或者成为老师眼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孩子。
她说,上初中后,她没有特意将地址告诉爸爸,但是爸爸还是知道了,她真的不想在学校周围与爸爸见面。
她说,爸爸每次都说自己多么爱他,却从来不问她的成绩,买的衣服鞋子都不是她喜欢的,尺寸也不合适。
她说,她喜欢外公外婆,虽然一起挤着住,有点拥挤却很满足,但是爸爸总说外公外婆对她不好……
社工老师让小姑娘去换位思考,让她知晓父亲的意义,让她别急着否定。可是,她仍然只是将分数调高了0.5分。
爱与爱是相互的,亲子之爱尤是。纯粹的孩子能够感受你的爱,而他回报的爱,并不能被轻易阻拦。如若,你感受不到孩子的爱,先检视自己的爱。
请正视自己的亲子关系,别再亲手给它伤害。
爱孩子,想要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本能。
可,爱不仅是冲动、是本能,还是冷静、是克制。
曾经,紧紧拽着他(她)的手,日夜相守是爱;但,当父母走到婚姻尽头,如何牵住孩子的手,更是爱啊!
风雨阳光继续守护,不松手是爱。
站在门廊眺望,放手亦是爱。
爸爸妈妈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人格,不是可以随意争夺、处分的物品。无论日夜相守,还是并非朝朝暮暮,别让肆意的争夺造成孩子二次伤害。
我们都不是所罗门,但爱可以是!
请让爱长长久久地陪伴!
相关新闻
- 2020-04-23定金、押金、订金、保证金和违约金:“五金”在法律上有什么区别?
- 2020-04-23无证驾驶倒车撞死亲儿子,法院怎么判?
- 2020-04-22法官说法: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的难题
- 2020-04-22彩礼、嫁妆、结婚钻戒,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个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