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鼎立信 >> 执行动态

白银:百万债务生嫌隙,看法官巧化干戈为玉帛

2023-06-06 10:49 来源:白银区法院

  经过近三小时的庭审及调解,原本剑拔弩张、关系僵化的原、被告走下法庭,握手言和。

  原告梁某与被告张某系前同事关系,二人曾在同一单位任职工作。被告张某离职后自行经营生意,2014年,张某为周转资金,先后向原告梁某借款600万元,并签订借款协议,以名下财产为所借款项作担保。原告梁某依约履行提供借款义务后,被告仅偿还了利息59万元。双方后又签订《还款协议书》,约定被告“以房顶账”,以其名下商铺抵顶400万元债务,但至今未能办理过户登记,梁某遂将张某诉至白银区人民法院。

  该案受理后,承办法官在仔细分析研判案情、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迅速厘清事实和法律关系、抓住重点与核心问题,认为调解是化解矛盾、解决争议最恰当的方式,并当庭提出了调解意见。审判团队分别根据原被告的诉求,耐心细致地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工作后,原被告慢慢解开心结、化解积怨,并且主动积极配合调解,最终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顺利达成了调解方案,张某于2024年6月1日前向梁某偿还借款本息共计100万元,梁某也自愿放弃了其他诉讼请求。

  年近古稀的原告梁某听到法官的劝解和建议后,感慨万千地说:“您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这么多帐我们算来算去,和气也没了,只剩下怨气,现在我应有的权利也有保证了,这件事终于了结了。”而另一方的被告张某在谈及生意经营时,也因过程艰难、纠纷不断簌簌落泪。二人在法庭调解过程中,逐渐放下成见与针对,最终握手言和、相互理解,在诚恳的态度下达成了令双方都接受并满意的调解结果。

  法庭调解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当事人在“讨价还价”中互相让渡部分权利,更需要法官的智慧与努力。一份合格的民事调解书,其背后是法官对案情事实的把握、对法律规定的适用,以及与各方当事人之间有理更有温度的沟通。

  下一步,白银区人民法院将继续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升调解能力、创新调解方式,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为群众解决心头难事,质量与效率两手抓,努力实现“调解一案、和谐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