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鼎立信 >> 法院要闻

庆阳中院榆林子人民法庭:踏山川塬峁 护一方安宁

22-11-21 08:57 来源: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靳佩佩

  巍巍子午岭,着彩衣,展旖旎风光。足迹遍塬峁,背国徽,书为民情怀。

  陇东最东端,榆林子塬是正宁县面积最大的一条塬面。四季叠回,总有一群背着国徽行走在田间地头、村落民居、塬峁沟壑的人,司法为民的足迹遍布每一寸土地。他们倾心倾情,用法治的力量解纷争,用法官的温度解民忧。这就是正宁县人民法院榆林子人民法庭的新时代“马锡五”式法官。

  榆林子人民法庭成立于1983年,现有干警5名,辖榆林子镇和永正乡25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近三年,审理各类民事案件1258件,结案率达98.57%。10年间,6次被评为“全市法院优秀人民法庭”。

  2022年8月,榆林子法庭庭长杨会刚调离榆林子人民法庭,年轻法官关涛接任。从杨会刚团队到关涛团队,变的是法官,不变的是传承和初心,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矢志践行。

  “炕边法庭”显温暖 心系群众为情怀

  正值冬末春初,热炕总是让人充满困意。但对于罹患疾病无法下炕的路某某来说,惬意的日子被妻子一纸离婚诉状打破。

  路某某家境困难,平时主要以收卖废品为生,家中靠年逾八十的老母亲独自操劳。路某某本因田某某二次起诉离婚导致情绪不稳,病情恶化,住院治疗后回家卧炕休息。

  为充分了解案情,杨会刚骑着十几年前的“警用摩托车”,到被告家中。“你是家中的顶梁柱,若你倒下了,那身后的母亲、孩子都怎么办......”,随着杨会刚的耐心劝说,路某某脸上露出了坚毅的表情。临走时,杨会刚发现路某某家已停电三天,无力缴纳电费。在路某某及其母亲执意劝阻下,杨会刚自己掏钱为他们交了电费。

  考虑到路某某的身体状况,杨会刚将法庭搬到被告的“炕边”。他简单明要地从焦点问题出发,耐心细致地听取当事人的诉请辩称,从情、理、法的角度详细为双方当事人说明了权利和义务,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原、被告及街坊邻里亲切地称这样的庭审为“炕边法庭”。

  “卷裤拿锹”为群众 弥合关系是初衷

  “远亲不如近邻”,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于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一纸判决可以案结,但未必能够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依靠群众、案结事了”,榆林子法庭是这样认识的,更是这样践行的。

  榆林子法庭接到了何某提交的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的案子,何某称邻居李某在其家界墙旁挖了一个大水坑用于排水,致其墙体被浸泡受损,经司法所多次调解无果。考虑到邻里关系事关几代人的和睦相处,榆林子法庭干警及时前往现场进行查看,并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诉求。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让谁,眼看邻里纠纷将变成“世仇”,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法官对原被告进行“背对背”调解,同时邀请在场的“乡贤”“长者”参与调解。在杨会刚的主持下,在场的“吃瓜群众”变成“调解员”,都在为弥合邻里关系不懈努力。一个小时后,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案子到此应该结束了,但是法官还是不放心,为他们提供了“后续服务”。法官干警脱掉制服、卷起裤脚、拿起铁锹、推着车子,顶着炎炎烈日帮助当事人割草、拉土。满头大汗的他们,再一次感染了围观的群众,大家一起为原、被告修起了新的排水渠。

  扶着铁锹,喝着原、被告接过的凉白开,杨会刚就地解答部分群众的法律疑惑,针对邻里纠纷、家事纠纷,为群众做起了普法工作。

  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不同的司法需求,榆林子法庭传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司法理念,将每一个案件办到群众心坎里面,办到自己的司法情怀里面。

  “痴心不改”为送达 网上庭审解民困

  “送达难”是最让法官头疼的问题。找到人,疫情影响又让“庭审难”。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不拘一格,采取一切方式做到便民利民。

  一月前,榆林子法庭受理4件民间借贷纠纷案件,4名原告诉同一被告。让法官棘手的是被告一直下落不明,应诉材料无法送达。多方找寻无果,最终选择公告送达。

  从程序上讲,完全可以“一判了之”。但承办法官深知这并不是彻底化解纠纷的“良方”。

  或许是法官的执着得到了回应。公告后,杨会刚利用晨练、遛弯的机会,多次到被告所在村组打听其下落,通过被告亲友寻找线索。终于联系到了被告,告知了应诉事宜,通知了开庭时间,一切都那么顺利。

  开庭前五天。“我在江苏”“我在安徽”“我在深圳”,原、被告分别打来电话,表示距离较远,加之疫情影响,到庭诉讼存在诸多困难。其实,杨会刚早已考虑到他们的困难,一句“我在甘肃的‘云法庭’等你”,消除了原、被告的顾虑。

  庭审现场,书记员与原、被告连线、调试,早早做好了准备工作。杨会刚熟知案情,认为调解的可能性更大。在完成规定庭审程序后,开始做各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他从法理、情理出发,阐明拒不履行义务的后果,讲述朋友之间的情分。最终,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在线阅读笔录后签字确认。整个庭审持续28分钟。

  在大家互道“再见”中,4起纠纷彻底调处,庭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智慧法院建设乘势而为,互联网法庭成了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要实践,让司法为民走上了“快车道”。

  “为民讨薪”得民心 初心不改显本色

  农民工工资是全社会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关涛调任榆林子法庭后,第一个案件便是“讨薪”。他始终谨记杨会刚法官的嘱托,“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做马锡五一样的好法官。这是榆林子法庭的优良传统,你要传承,更好发扬。”

  原、被告系同村,2020年被告雇佣原告为其提供劳务,工作结束后经双方结算,被告共欠原告劳务费36800元,被告给原告出具了欠条,口头承诺年底付清。原告遂多次催要欠款,被告均借故拖延,为此,原告将被告诉至法庭。

  了解案情后,关涛着手调解工作。在电话沟通、上门调解后,被告以资金困难为由拒不支付,原告认为法官偏袒被告,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判决会让双方关系更加恶化,不判只会让原告对法官的误解更深,这让关涛陷入了沉思。

  “法官,我错了,我可能真的冤枉你了,希望你不要生气,我愿意调解,也愿意退让一点”,原告突然打来电话,态度大转变,这让法官一头雾水。

  被告同样打来了电话,“我这几天就筹钱,尽快支付原告的工资。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法官”。挂了电话,法官更是摸不着头脑了。

  三天后,原被告拿着撤诉申请和支付记录来到法庭,握着关涛的手不停地道歉和感谢。原来几个月之前关涛救了一命溺水儿童,还协助扑灭了一场火灾,展现了一名政法干警的担当和使命,这些事迹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法官的认识和误解。网上的事迹报道被原、被告看到,他们的内心被这个“娃娃法官”感动,被关涛的人格感染,所以主动摒弃前嫌和好如初。

  马锡五就是融入群众,为了群众,才有了公信力。“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将法理与情理融合,才有了案结事了。榆林子法庭正是传承着心系群众的价值取向,才有了群众的赞许,才实现了守护一方安宁的初心使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